绿茶是最早的茶类,茶叶的其他五大茶类--黄茶、红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其原型都是由绿茶的制作工艺产生变化而逐渐形成的。从古人掌握制茶工艺到现代技术的成熟,从绿茶到如今的六大茶类,茶类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白茶:一般认为,白茶是从宋代具有蒸青工艺特点的三色细芽、银丝水芽演变而来。现在所说的白茶指的是明代幵始逐渐形成的绿茶不炒不捻、直接晒干或文火烘干而制的茶类。明代文人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白茶的表面通常布满白色茸毛,色泽银白,因此得名,是我国一种珍贵茶类,以白毫银针、白牡丹为代表。 黄茶:绿茶的一般制造工序是杀青、揉捻和干燥。在任何一道工序中,如果有所误差,就容易导致茶叶发黄,如炒青时温度过低、蒸青时间过长或者杀青后没有及时冷却揉捻、揉捻后没有及时烘干等。变黄后的叶片用来冲泡,就会产生黄汤,出现类似的黄茶。黄茶大约出现在明朝时期,人们为了制作黄茶,在绿茶的制造工序上加了最后一道“渥黄”的步骤,就制成了人工黄茶。君山银针、霍山黄芽都是较为著名的黄茶。 黑茶:在绿茶的杀青步骤中,如果投叶量过多而温度过低,就会使叶片变成近似黑色的褐绿色;或者绿毛茶堆积过久,发酵后渥成黑色茶,这就是黑茶的最初来源。黑茶的人工制造大约始于明朝中叶。人工制造黑茶,即制成团块绿茶后,人为将其堆积渥黑。代表茶叶有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安化黑茶等。 红茶:在制造绿茶的过程中,古人发现,如果以日晒代替杀青来干燥茶叶,经过揉捻后叶片产生红变,茶叶浸泡出的茶汤色泽发红,由此产生了红茶的制法。红茶大约产生于明清时期的福建,清代刘靖的《片刻余闲集》中记载了有关红茶的销售情况:"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祁门红茶、正山小种、九曲红梅茶等都是知名红茶。 青茶:青茶即乌龙茶,与绿茶制法大致相当,只是多了发酵这一过程。青茶的制法大约产生于明清时期的福建武夷山。清初王草堂的《茶说》记载:"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曰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青茶综合了绿茶与红茶的特点,香味甘鲜。著名茶品有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