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发现与应用,最早是可以推到人类寻找食物开发原始农业的时代。虽然古时的人们没有将茶叶作为主要食物传留下来,却是发现了茶叶的更重要的性能,即它的治病效果,于是茶作为药物被人们利用了。即使茶被用来作为饮料,也主要是因为茶所含的药效成分和药理功能,因为茶从来也没有失去过其药用含义和药用价值。 茶的药用的文字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首次得到了确认:“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此后,人们就将茶作为一味防病疗疾、养生保健的药物而自觉自愿加以应用。东汉著名医学宗师张仲景用茶治疗下痢脓血,在《伤寒杂病论》中说:“茶治脓血甚效”。三国神医华陀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这是用茶来消除疲劳,提神醒脑。魏时名医吴晋用茶治疗厌食、胃痛等症时,并将茶作为“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的养生保健品来饮用。而魏时的张揖在其撰写的《广雅》中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此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当属茶疗方剂无疑;这也是目前可见到的有关茶疗方剂制用的最早记载。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茶疗的成形期,由于茶学上的经典著作《茶经》的出现,本草类书籍中记载茶叶的《新修本草》以及提出“茶为万病之药”的《本草拾遗》的问世,使得茶疗的理论与实践都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成形。这个时期的本草学家、医药学家及养生学家等人,在总结了唐以前用茶治病防疾、养生保健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茶疗的应用范围,茶疗的应用方法也有很大的改进,可以说这一切对中国茶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时至宋代,茶事发展,一些文人对茶的功效认识颇深并深信不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等均是苏东坡笃信茶功的深切体会。由于茶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促使茶疗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疗效也更加明显,同时还出现了对茶疗的专门研究,从而使茶疗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茶疗之风气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特别是在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和众多茶人的重视和应用下,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有了改善和发展。其应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内伤各科和养生保健,而茶疗的剂型也已由原先的汤剂发展为散剂、丸剂、冲剂以及以药代茶饮多种;同时服用方法也有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搽、涂、熏等。 在元明清医籍茶书中,《饮膳正要》的出现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论者一般称此书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此书一反“食疗本草”类书的撰写体例,不以单品序列述其食疗作用,而是以大量篇幅论诸饮食菜点,主副食及点心、茶品的配膳和配制方法,并据此说明其茶疗的作用。 而在另一部养生学专著《遵生八笺》中,作者对茶品、采茶、藏茶、煎茶、试茶以及茶具等均有记载,同时对花茶的制作也有独到之述,其中也收载了一些药茶方。当然,由于药茶具有简便省时,价格宜人、疗效明显、携带方便、服用及时等优点,所以深受人民群众喜用。茶疗在民间流行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发挥着防病治病、健身益寿的作用,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它浓厚的文化色彩,融进了满足人们某种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的成分。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疗作用不断地被发现,茶疗方防病、祛病强身的疗效不断地被临床进一步验证,所以茶疗体系日益趋向成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茶疗受到了医药、营养、饮食和茶学界的广泛重视,加之医务工作者和茶学研究者的积极推崇和应用,一股茶疗热正在悄然升起。各种各样的茶疗方应时而出,适症以用,无论在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茶疗成为祖国医药学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据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对茶的研究,凡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成分,茶叶中大多数都具备,所以,将茶比作一种调配适宜的复方制剂,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万病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