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说茶网图库 太平猴魁——属于烘青绿茶 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属于“尖茶之冠”属于烘青绿茶,包括猴魁,猴尖,尖茶三个品种,以猴魁最好。 很多人又会问,绿茶里还分尖茶呀?何为尖茶? 尖茶和茶尖均为嫩茶叶的上呈叶胚。其成品,香气清高持久,茶味醇厚清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柔嫩;其外形细紧纤秀,挺锋显毫,色泽翠绿光润. 名字来由 清咸丰(1859),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的山中开出一块茶园,生产出扁平挺直、鲜爽味醇且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现在,猴魁茶界普遍认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 清光绪年中后期,太平人在南京、扬州、武汉等地开设的茶庄、茶店、茶栈有上百家之多,太平茶叶沿江一带十分抢手,太平茶叶与茶商盛极一时。当时南京江南春设在家乡新明茶区的茶叶收购站,为了增加茶叶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赚取较高的商业利润,专门请人将尖茶中枝头大小一齐的芽叶单独拣出,单独包装,运往南京高价销售,深受嗜茶人士喜爱,获得成功。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人称王老二),具有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特别精于茶叶加工,且思路敏捷,由此受到启发,认为与其在成茶后挑选,不如在采鲜叶时就开始精挑细制好,遂即在海拔750米的凤凰尖一个叫泼水凼的高山茶园内精心选出又壮又挺的一芽二叶,经精心制作,制出的干茶规格好,质量高,称为“王老二魁尖”。由于该茶的品质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创人又名叫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故此茶称为“太平猴魁”。 1915年,在太平商会刘敬之和苏锡岱的举荐下,方南山远赴重洋携猴魁茶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猴魁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获得一等金质奖章。从此太平猴魁走出国门。所以它也被喻为是茶叶中的茅台! 干茶外形 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太平猴魁的叶片色泽匀润呈苍绿色,叶脉隐隐泛红,被称为“红丝线”。 而只有顶级的太平猴魁才会出现“红丝线”,因此红丝线也经常被茶友们用来判定是否是手工极品的一个参考指标。不过,即是是极品猴魁也未必会出现“红丝线”太平猴魁的叶片色泽匀润呈苍绿色,叶脉隐隐泛红,被称为“红丝线”。 红丝线 红丝线的问题:古籍记载真正的太平猴魁,叶脉隐现红丝线,现行太平猴魁国家标准,也明确注明顶级太平猴魁,部分主脉暗红,事实上古法所制太平猴魁,的确叶脉支脉间有隐现红丝,注意,也是指支脉间,而且还是隐现,但古法因为效率太低又特别容易红杆,很早以前就已经几乎没人使用了,本来古法也只是隐约有红丝线,自从统一改用现代制法以后,红丝线这个特征可以说就已经彻底消失了,很多不良商家拿杀青缺陷的红杆冒充红丝线。 古法和现代制法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最后的烘青步骤,当然其实古法所制合格的太平猴魁,品质要优于现代制法的,只是红杆率太高。随着古法一起消逝的,还有太平猴魁的竹香,因为古法全套流程是用竹制器皿的,所以在制作过程中会染上竹香。 如果说红丝线的问题还有争议的话,太平猴魁红杆,则毫无疑问是杀青缺陷,杆子越红程度越重,红杆的猴魁收购的时候是卖不起价的,只能作为次品贱卖的说。 正常的猴魁是叶杆应该是苍绿色的,如果颜色太翠绿,比如布尖的那种翠绿色,也是品质缺陷,至于早期猴魁嘛,因为鲜叶太嫩还木有转化出足够叶绿素,所以其实杆子是嫩黄色的,越早期的猴魁杆子越嫩黄,因为猴魁早中期价差悬殊,所以也有不少商家玩这手猫腻。 制作工艺 1、产地: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的新明,龙门,三口一带 2、采摘:于谷雨前后开始采摘,采摘时间较短,每年只有15---20天时间,立夏前停采。要求在清晨朦雾中采摘,一般只采到上午10点。 3、加工:鲜叶经杀青,毛烘,足烘,复焙4道工序制成。上好的猴魁均手工制做。 4、等级标准: 其品质按传统分法:猴魁为上品,魁尖次之,再次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弯尖等传统尖茶。 产品分为五个级:极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品鉴 1、外形:太平猴魁扁平挺直,魁伟重实,简单地说,就是其个头比较大,两叶一芽,叶片长达5~7厘米,这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鲜叶持嫩性较好的结果,这是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特征,其他茶叶很难鱼目混珠。 2、颜色:太平猴魁苍绿匀润,阴暗处看绿得发乌,阳光下更是绿得好看,绝无微黄的现象。冲泡之后,叶底嫩绿明亮。 3、香气:香气高爽持久,太平猴魁比一般的地方名茶更耐泡,“三泡四泡幽香犹存”,一般都具有兰花香。 4、滋味:太平猴魁滋味鲜爽醇厚,回味甘甜,泡茶时即使放茶过量,也不苦不涩。不精茶者饮用时常感清淡无味,有人云其“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用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