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内心对同一种事物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诗人马丽华曾去藏北旅游,借宿在乡下人家。
那户人家的女主人仓姆决,他们的生活,在马丽华眼中极为辛苦。
生活贫穷、周围的环境闭塞,周遭荒凉,精神荒漠。
然在交流中,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其实在仓姆决的眼中,诗人四处奔波的生活,同样很苦。
在诗人对着旁人的生活生出优越感的时候,仓姆决,何尝不是对诗人心生怜悯?
可怜、困苦,都是根据不同的人的标准而言的。
主观的标准,常常在不断变化。
但某些客观的标准,却不容置喙。
法律、知识,针对这些内容制定的标准,常常多年不变。
对于茶而言,亦是如此。
在白茶的世界中,有些标准,是绝对的。
福鼎白茶首要标准:产区
白茶,是如今六大茶类中的一类。
作为自成一类的茶,白茶,有它固有的标准所在。
以白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茶。
白茶,原诞生在福鼎地区。
早在陆羽的《茶经》中,便提起了白茶的原产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永嘉县东三百里”,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便是如今的福鼎地区。
好茶,依赖于周围的生长环境。
白茶同样如此。
对于白茶,或许没有比福鼎地区更合适的温光水气土条件了。
故而,福鼎白茶,是一种拥有原产地保护原则的作物。
唯有在福鼎地区内种植,按福鼎白茶工艺、当地加工的白茶,才是“福鼎白茶”。
原产地保护的定义非常清晰明了,福鼎白茶的产地标准,是决不能混淆的。
此话并非无的放矢。
白茶作为一种植物,若是生长在不合适的地方,茶树的生长情况极差!
好似不能强求,喜爱寒冷的顶冰花生长在温暖的南方,喜光喜温的栀子花开在北方。
植物,对于自己的生长环境极为挑剔。
尤其是为了得到品质优秀的茶,产地标准绝对重要。
白茶,喜湿喜阴,却需要阳光支撑它的成长。
生长在福鼎地区,高山是白茶的乐园。
云雾遮掩,带来漫射阳光;水土疏松,饱含矿物质;温度适宜,空气清鲜。
福鼎的温光水气土,仿佛为白茶量身打造,诸多条件,都是白茶成长壮大的根基。
一棵茶树,贸然被移植到外地。
温度过热、过冷的地方,湿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引起它的水土不适。
此时的白茶树,生出的芽叶细瘦,白毫稀疏,内物质极其单薄。
如此制成的白茶,滋味必然有憾。
外地白茶,对上福鼎当地天生天养,工艺到位的白茶,对比实在惨烈。
福鼎白茶的原产地标准,是为了防止外地白茶顶着福鼎白茶的名号招摇过市。
否则,原本品质优秀,滋味卓绝的白茶,却被外地白茶影响了口碑。
难道不是无妄之灾?
福鼎白茶,原产地标准不可动摇!
白茶标准:采摘标准
定下白茶的产区后,此时,应着眼于白茶的采摘标准。
白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采摘标准下诞生了不同品类的白茶。
俗话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便是白茶树的“九子”。
这些白茶各不相同,滋味各有特点,产量差别甚大。
“九子”当中,最先诞生的是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是一种只在春天采摘的白茶。
它的采摘时间,从三月中下旬持续到四月首前后,会根据气候而稍稍有所变化。
它的采摘极为奢侈——只取芽头,“十不采”。
沉睡一冬的白茶树,受到春天的感召冒出第一批肥壮的芽头。
采摘而下,便是白毫银针的茶青。
白毫银针,外表是“一旗一枪”。
“旗”为芽头一旁的叶壳,“枪”则为肥壮的芽头。
密密的白毫围绕在白毫银针的芽头上,将“银针”诠释得淋漓尽致。
真正的白毫银针,叶壳、芽头,缺一不可。
少了叶壳的白毫银针,很有可能是白牡丹剥针而来。
识破这等伪装,需要认清白毫银针的外形。
而紧随在白毫银针采摘时间之后的白牡丹,比前者多出了小小的叶片。
白牡丹,以一芽一、二叶的采摘标准采摘。
细嫩的叶片托着中间秀长饱满的芽头,好似一朵小花。
“白牡丹”,如同花一般,名字取得是顾名思义。
白牡丹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
其中,特级、一级白牡丹是商人用以剥针伪装白毫银针的最好素材。
然而,认清白毫银针中叶壳的标准,便不会轻易上当。
随后的二级、三级白牡丹,则是无良商人以春寿眉混淆的天地。
寿眉,以一芽三、四叶为采摘标准,春茶季、秋茶季都有采摘。
寿眉比起白毫银针和白牡丹,更加粗放粗犷。
它与白牡丹最大的区别,便是芽头的肥壮饱满程度。
即使是三级白牡丹,它的芽头也远比寿眉肥壮。
同时,寿眉的茶梗更加粗大,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间距也更长。
认清寿眉和白牡丹的区别,方不会被商人可以混淆的标准所骗。
要知道,采摘标准被人糊弄,茶友只是以高价买回了其他品类的茶。
价格、产量,本应成反比。
错认标准,混淆标准,都是极为“黑心”的骗局。
认清白茶的采摘标准,才不会上了某些以桃代李的骗局。
白茶标准:完整工艺,国标干度
前几日,有茶友发来图片诉苦:
“我的白茶好像存坏了,汤水越来越寡淡,香气也变得很浅。”
仔细观察这发来的干茶图片,一芽两叶,标准的白牡丹形态。
但仔细看去,这些干茶,却一副受潮的模样,白毫黏腻,叶片不够干爽。
可这位茶友是出了名的心细,对茶室的温湿把控,茶叶层层包装极为严谨。
如此细心,怎么会存坏白茶?
想起一个可能性,忍不住询问,“你这是今年的新茶?什么时候买的?”
“四月初?”茶友回忆了一会。
“当时很好喝的,就想存起来过阵子喝,没想到现在变成这样。”
不巧,茶友竟是碰上了含水量超标的粗制茶。
以今年太姥山白牡丹的采摘为例——白牡丹的采摘时间从三月底开始。
即使是福鼎中低海拔的白茶产区,也只比高山茶园的采摘时间早个五六天而已。
但,这位茶友却是在四月初就买到了白牡丹。
简单计算,从采摘茶青到贩卖,只过了半个月不到。
这么短暂的时间,是不足以让白茶完整地萎凋、烘干以及装箱陈化的。
这里,便涉及到白茶另一个绝对的标准——工艺到位,干度达标。
真正的白茶,必须将国标里的萎凋、烘干、含水量保持在8.5%以下,作为立命之本。
若是白茶达不到这些要求,少了萎凋烘干的某一个环节,或者含水量超标。
这些粗糙制成的茶,根本算不上白茶。
便好似茶友买到的粗制茶。
它们上市时间极早,却有着怎样储存都难以挽救的变质隐患。
萎凋不到位,茶叶丰厚内质中的酶物质难以苏醒,茶叶中的水分淤积在叶片中。
烘干不到位,茶叶的水分难以挥散,根本无法达到8.5%以下的含水量。
此时的白茶,陈化没有酶物质的帮助,干度难以达到国标的标准。
如此白茶,根本经不起长期储存。
白茶本身的优点之一,便在于它年年月月茶不同的滋味香气。
这些工艺不到位、干度不达标的白茶,在储存的过程中,只是在往变质的道路不断滑去。
茶香,渐渐挥散;滋味,随着水分消散。
少了工艺和含水量的绝对标准,不足以论白茶。
白茶,本身便是建立在茶青、工艺上的一类茶。
它需要茶青品质优秀,也需要工艺完善达到白茶的标准。
完整的日光萎凋、文火慢烘,才能将白茶的含水量逼至8.5%以下,带来品质优秀的白茶。
标准的诞生,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标准,也是衡量事物的准则之一。
对于白茶,产地、采摘标准、工艺,都是不容转移的绝对标准。
“器范自然,标准无假。”
符合标准的事物,才有着攀登完美的基础。
若是一款茶,连标准都做不到,根本无法成为品质优秀的茶。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