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宋朝时奉为“贡茶”,后因庐山的茶树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山腰而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茶”,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据史料称:庐山云雾茶最早起源于东汉年间。《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代,佛教传人我国,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多座,僧侣云集。他们在寺院周围种茶、采茶、制茶。至晋代,东林寺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30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并在山中发展茶园,研究茶叶加工技术。相传慧远还曾以自种自制之庐山云雾茶款待过诗人陶渊明。 唐朝时庐山茶已经很著名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峰上挖药种茶,并写了诗篇:“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麝林鹳是交游。庐山到宋朝已有了洪州鹤岭茶、洪州双井茶、白露、鹰爪等名茶。这时虽然还没有明确地见到云雾茶的出现,但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中,隐约可见宋时已有云雾茶了。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胰,落皑霏霏雪不如”这里所写的“云腴”是指白而肥润的茶叶;“落皑霏霏雪不如”说明磨中碾成粉末的茶叶,因多白毫,其白胜于雪。到了明代,庐山云雾茶名称已出现在明《庐山志》中了。 庐山云雾茶的主要产区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汉阳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这里由于江湖水汽蒸腾而形成云雾,常见云海茫茫,一年中有雾的日子可达195天之多。由于这里升温比较迟缓,因此茶树萌发多在谷雨后,即4月下旬至5月初。又由于萌芽期正值雾日最多之时,因此造就了云雾茶的独特品质,尤其是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所产之茶为最佳。 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云雾茶比其他茶的采摘时间晚,一般在谷雨后至立夏之间才开始采摘,采摘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约3厘米。云雾茶的制法,历代以来迭经改进,品质也日趋提高。宋代时由蒸青团茶变为蒸青散茶,明代又改为炒青散茶。而当今的制法又有所改进,共分为:杀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条、搓条、拣剔、提毫、烘干等九道工序。杀青工序在铁锅中进行,所需锅温为160℃-180℃,投入鲜叶量为0.5公斤左右,时间为3-5分钟;杀青叶出锅后即需要将其抖散,防止芽叶黄变。抖散后便要进行揉捻,在圆簸箕内用双手回转滚揉,成条后,再将它排散。炒二青、理条和搓条均在锅中进行,利用掌力将茶叶相互磨擦,使芽叶中的茸毛竖起,白毫显露,这个过程就叫做提毫。最后将茶叶烘干,待茶叶用手捻能成粉末,即含水量达6%时下烘,稍经摊凉后,装罐收藏。 庐山云雾茶芽肥绿润多毫、条索紫凑秀丽、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是绿茶中的精品,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庐山山好、水好,茶也香,自古就有“峰奇山秀茶香”之说。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其滋味更加香醇可口。 庐山云雾茶的冲泡也采用上投法,先在玻璃杯或白瓷茶杯中注入75℃-85℃的热开水,然后取茶投入,当看到杯中的茶叶慢慢舒展开来,心情也会随之慢慢舒展。品时茶色绿润清亮、水色碧绿、香味醇厚、鲜甘耐泡。庐山云雾茶从1971年开始外销,受到消费者的好评。庐山云雾茶属高山茶,因此芽叶特别细嫩,所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多酚类和芳香油等物质都比一般茶叶丰富,所以不仅品质好、营养价值高,而且药用价值也比较显著。难怪朱德委员长曾赋诗赞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