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饮茶改煮为泡,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大约发生在明中后期。作于万历时的《茶考》说,“杭素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尽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坞斑之意。”而几乎同时期的另一位茶人张源则力主泡饮,他在《茶录》中还详尽地介绍了多种泡法,认为茶有三投:先放茶后注水为“下投”;放一半水再放茶再注满为“中投”;先注满开水再放茶为“上投”这两段文字真实反映了煮饮和冲饮交替的复杂历史过程,最后,冲饮获胜,茶艺从此才由繁琐的程序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真正品尝到茶的天然滋味。 明为散茶,泡饮讲究用水。明许次纡在《茶疏》中记:“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张源在《茶录》中也有“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的论述。 明人泡茶讲究器皿,开始出现瓷壶和紫砂壶,以及配套的茶洗等,并且形成使用风尚。 明代茶馆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张岱的《陶庵梦忆》对当时的泡饮情景记述的很清楚,“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似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气。其火候、汤侯亦时有天合之意者。”这当中对茶叶质量、泡茶用具、盛茶器具。煮水火候都作了交代,明时饮茶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