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雪芽属于条形炒青绿茶,为恢复历史名茶,创制于1985年,产于江苏宜兴南部太华、茗岭、湖㳇、丁蜀、横山水库等地。摘引苏东坡诗句“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中的用词而命名。 阳羡雪芽的外形细秀挺直,翠绿显毫,内质香气清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叶底嫩匀完整。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在历届的全国“中茶杯”、省“陆羽杯”名优茶评比中获优异成绩。 江苏省宜兴市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沪宁杭几何三角中心。茶区集中在地势起伏的南部丘陵山区,属天目山余脉,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光、热、水气候资源丰富,适宜茶树生长。 宜兴古称阳羡,早在东汉就已有茶的生产,并在唐代因盛产阳羡茶入贡而闻名。宜兴生产贡茶、名茶历史悠久。据《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汉代常州称晋陵,常州辖治之内自古仅宜兴多山产茶,故宜兴产茶当不迟于东汉末期。到唐朝,常州产茶已颇有名气。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同,……。” 唐肃宗(756—761年在位)年间,御史大夫李栖筠守常州时,山僧进阳羡茶,李栖筠会集宾客品饮,陆羽认为这茶香味极好,建议推荐给皇帝,从此阳羡茶成为贡茶,风靡一时。而从许有谷诗“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和唐代卢仝《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诗》中的“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可见,阳羡茶在唐朝已很著名。 到了宋朝,宜兴阳羡茶作为贡茶已不如唐朝之盛。但仍为文人雅士所爱好,宋代苏轼有“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之句。直至清初,阳羡茶仍负盛名。后因战乱,宜兴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阳羡茶停产失传。 1984年,在茶学家张志澄先生的倡议下,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与宜兴市林副业局共同协作试制名茶,根据宜兴茶叶生产历史资料和苏轼“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之句,重新定型、定工艺,于1985年创制成功,并借古人诗意及古县名而命名为“阳羡雪芽”。 阳羡雪芽于谷雨时采宜兴种一芽一叶初展之鲜叶为原料,经高温杀青、轻度揉捻和整形干燥等三道工序制成。其制作工艺关键在于整形干燥。在锅温80°c~50°c的平锅中进行,初以抖散水分为主,至茶不粘手时,采取边搓边理,搓理结合,七成干时稍提高锅温,合掌轻搓,使茸毛显露,散发茶香;八成千时薄摊锅中,适当翻炒;当含水量达7%时,出锅摊凉,割末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