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前茶”是什么? 清明前采摘的茶,称明前茶。明前茶,带些许初春的寒意,稍显高冷,香气喷薄而出,舌尖感触香甜醇滑。 明前茶,贵如油,春茶,特别是明前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色翠香幽,味醇形 ...
  
饮茶学问

“明前茶”是什么?

清明前采摘的茶,称明前茶。明前茶,带些许初春的寒意,稍显高冷,香气喷薄而出,舌尖感触香甜醇滑。

明前茶,贵如油,春茶,特别是明前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明前茶”的来历

传说中饮茶是神农氏的发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从西汉开始,若从史家推测与考古学的成果来看,中国人约从周秦时期开始饮茶。

茶中最受推崇的明前茶,其历史大约始于魏晋时期。自出现后,逐渐聚集了茶文化中多种符号,成为宗教、政治、经济、道德、养生、趣味休闲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从其出现开始,明前茶的消费就不是一个完全基于茶叶品质的消费,而是对于符号的消费。

汉晋至南北朝期间,茶刚刚被人们发现,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茶被人们赋予了养生、神异、风雅、养廉等符号。唐代,明前茶的概念开始清晰,并且成为清明祭祀的供品,因此又有了敬神、尊上的符号。清明宴后,皇帝以茶赏赐大臣。民间受此影响,文人雅士们在清明前的三月三修禊宴饮中,用茶代替了酒,使明前茶又增添了审美符号。宋代,斗茶成为风气,而最高等级的进贡给皇家的龙凤团茶,使得明前茶又多了奢华的符号。

《茶经》中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这三个月中,对于茶叶生产来说,有四个重要的节气———立春、春分、清明、谷雨。不同用途、不同地区采茶的时间不一样。唐代,人们普遍认为采制时间越早,茶的质量越好。春雷发声当在二月仲春之时。《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七年春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其物性,诏所供新茶,宜于立春后造。”正常情况下,吴蜀地区的茶树在春天时还没芽,但为了讨好皇帝,地方官通过园艺技术的改进,居然在正月里就把新茶放到了皇帝的面前,结果被唐文宗以逆物性的理由给否定了。由于是皇帝说贡茶“宜于立春后造”,所以,立春就成为明前茶采制时间的上限,而下限当然就是三月三了。但在这段时间里,立春后春分前采制的茶称为社前茶,春分至清明之间生产的才是真正的明前茶。

“明前茶”的优点

外在优点: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春季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茶树在阳光雨水的滋润下冒出万千芽头,碧绿葱翠,绿得发亮,嫩得欲滴。

春茶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春茶二字,带着新绿,带着清香,带着可以想象的诗情画意,也就成了人们心里的呼唤与期待。

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所以,众多高级名绿茶,诸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等,均采制春茶前期,尤其是明前采制的茶叶,更是名优茶中的极品。

内在优点:

春天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含氮化合物(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等)的合成与积累。赶在明前制成的茶叶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叶绿素含量也高,尤其是叶绿素含量较高,因此制成的绿茶色泽绿润,视觉观赏效果好。而且,明前茶中氨基酸的含量相对于雨后茶更高,一些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使得茶叶入口香高而味醇。

  
海阔中文网茶叶频道介绍饮茶知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