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雨前茶是根据采摘时间而得名的。中国的农历是每隔15天为一节气,古代的农业生产是以节气来安排的。茶叶生产也是一样,早发品种是在“惊蛰”(3月5日左右)和“春分”(3月20日左右)时开始萌芽,“清明”(4月4日左右)前就可以采茶。明前茶由于细嫩,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含量丰富,因此品质很好;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产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明前茶就愈发显得珍贵。 古时贡茶求早,于是把春茶划分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种。社前,指春社前,按干支排列计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之间,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个月,所以这种春分时节采制的茶叶更加细嫩,同时也十分珍责。唐代时每年在清明日前运到长安的紫笋贡茶,就属于社前茶。 因为古时交通不便,从湖州运往西安的紫笋贡茶至少也得十多天时间,因此,每年皇宫“清明宴”上所用的紫笋贡茶必定是春分时节采制的茶叶。 火前,即明前,因为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三日内不生火做饭,故称“寒食”,而寒食节是在清明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实际上就是明前茶。清乾隆皇帝曾在《观采茶作歌》一诗中写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雨前,即谷雨前,一般在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都称雨前茶。雨前茶虽然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段时期气温较高,芽叶生长也相对较快,芽叶中的内含物也比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是滋味鲜浓而耐泡。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