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个在茶城里开店卖茶的姐姐,带了四款白茶来茶百科茶室,说让我们品鉴下,看看茶品质如何,给点建议,能不能也做一点白茶。 姐姐进门坐下来,就显得颇有几分无奈。 “市场太乱了,找了多个茶城里做白茶的请教学习,说的、做的、讲的好像都不一样;说是福鼎的、点头的,背着包带着多种茶来自己店里推销白茶的,要多低价格的有多低价格的,要多少年份的老白茶,好像他们都有多少年的;自己带着这些茶样,去茶城多个做白茶的茶店品鉴,喝茶过程中,老板们都是一味的‘好……好……’,也不知是说‘同意、喜欢我来喝茶好’,还是‘喝的茶品质好’?” 烧水,温具,盖碗,称茶、投茶,出汤。闻盖香,闻杯面香,闻杯底香,闻公杯挂杯香,回味口中香。咦,怎么捕捉都没有。滋味水水的,汤感就是清一色的类似说红茶不红茶的样子。然后,每一道只品一点点,咽一点点,感受口腔、喉咙的反应,干,痒。倒掉,倒掉,倒掉,如此反复,每款茶,泡四道。不用说话,姐姐倒坐不住了。 “就是没有香,我喝着滋味就是这样说甜不甜的,和我常喝普洱明显不同,我没有做过白茶,普洱市场非常不好做,想试试做些白茶,然后,进来就一头雾水,不知西东了,咋感觉比普洱还复杂?” 四款白茶,朋友做白茶的,给我这多款白茶样,说都是牡丹和贡眉,银针市场卖不掉,太贵;寿眉,太差了,不要喝寿眉,要喝贡眉。 听到这些,无语了吧,市场上有多乱,想必茶友们也了解过吧?我继而笑笑。起身,去拿了三款茶百科自己做的白茶,一款2019牡丹,一款2019寿眉,一款老白茶寿眉。再喝。 “每一款都不用刻意去闻香,香味自然而然的呈现,滋味甘甜,不是那种水水的甜,而且润,味也不是说红茶那种的甜味,汤感醇顺柔,有胶质感。和我常喝普洱的感觉类似。”这是姐姐的话。 “现在明白白茶好坏了吗?” 虽然没做过白茶,喝白茶不多,刚进入,不了解,它很乱,但,喝过不少普洱茶啊。乱花渐欲迷人眼,最终都是“花”啊。共性、相通处是存在的。当自己去做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一种茶,和认识一个人一样一样的,跳出来,以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它,会看的更清,认知的更彻底。 那么,对于茶小白,初学者,有没有方法,一眼,简单一招就能区分的?没有。所有的方法、招数,都是经验的总结,长年累月的练习,熟能生巧的结果。 看图望茶、评茶、审茶、断茶的都是忽悠,无论他说的天花乱坠、逻辑分明,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茶百科送他的俩字:“忽悠”或“卖弄”! 有茶友说,靠看色泽,只要黑褐色、黑白色的多是做旧的,或存放潮湿环境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方法,但也不能绝对。 白茶近十多年才热火起来,以前有的、自然留存下来的,也较粗放,没人研究如何存放、也没有刻意存放,更多人认为和存普洱一样,结果自然存放下来的白茶,不几年就氧化严重,或环境温湿度大,转化较多。 再加上近几年,做假做旧人的手法也越来越高明了,色泽外观做的也可以一假乱真,不用只黑白或只暗褐色。 有茶友说,靠看黄片黄叶,正常自然存放下来的白茶,老白茶,都有些小黄叶、黄片,无论怎么做假做旧,黄片色泽依然发黄亮,在散茶或饼茶中较突出闪现。 这也是一个判断方法,因为白茶自然采制时,难免带入小黄叶、稍粗老的叶,这些叶制成成品白茶后,没有完全挑拣。甚至由于以往,制作比较粗放,也不挑拣。自然,老的散茶、老白茶饼中,就有这些黄片存放。 自从这个方法被一些人利用后,做旧做假茶的人,也很轻松学会,老白茶不好找,小黄叶、黄片好找啊,每年都大量的,拼入一些即可了。 有茶友说,靠叶片茶梗,由于早期采制白茶,特别是寿眉,多是类似镰刀割一样,采制期晚,所以叶片圆阔厚实,枝梗较明显,并且梗末端是很齐整的割下来的,而不是类似近年手掐采下来的。 并且越老的白茶,只要干度达标,品质好的白茶,叶片与梗越是较容易分离,叶是叶、梗是梗,并且叶片断碎多。恰恰做假做旧的老白茶,才会光鲜亮丽、完整无缺,反而是越刻意,越不真实了。 有茶友说,靠看白毫,正常的白茶,无论怎样折腾、存放,芽头、嫩叶片都会有白毫存在,而不会光凸凸,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这也只是一个方面,做旧做假的老白茶,很多只有黑白两色,也是白毫显露。 有茶友说,靠看叶底,只要是叶底糜烂、花杂、过于粗老,闻起来不清晰、无清凉甜润感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白茶。 专业评茶里,叶底向来占总比分都是最弱的。它只能当参考,总是要结合香气、滋味来使用。 有茶友说,靠看价格,只要价格严重不符的,过于低廉的,基本都不是品质好的白茶,或做旧做假的白茶。 价格是价值对应的,好的白茶,一定有好的价格,而不好的价格,也不一定全是不好的白茶。这与产区、原料成本、制作加工成本、仓库成本、追求利润高低、附加值等等因素有关。 另一个,就是老白茶,因为大多数茶友不了解行情,无法明确判断老白茶相应的价格,自然单靠价格也不一定准确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说,每一个方式方法,都是孤立的,都不是一成绝对的,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没有所谓的一眼、一招就能“看”出来白茶品质好坏、老白茶真假的。 再高水平的茶友、老师、专家,也还是要加上上手、闻一闻,最好能开汤尝一尝。这是茶百科贾留华,行走全国无数茶区与茶友、老师、专家交流的答案。 只要是我问到:“老师,有没有绝招,你透露给茶友们的?”大多时候,只会得到一串笑声。 追求一眼、一招看出来判断茶品,本身就是目的不正、路子走偏、讨巧走捷径,在茶的路上,只是怕越走越窄。 时代都在急功近利,都希望速成,都渴望高效,不愿花成本、不想出高代价、更不乐意付出时间,拿来主义会害死人的。 外山茶多。福鼎及周边地市、政和等,白茶产量有限,特别是高品质白茶有限。加上市场热度大,全国各地一窝蜂的制作白茶,基本都打上福鼎白茶在售,品质区别大,价格更是相差悬殊,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伪专家人多。白茶,近几年,忽然就火了,一下子入门人多,泥沙俱下,特别是外行转移进来的人多。 不诚信商人多。认为白茶简单,原料简单、工艺简单、历史简单,不用花精力研究学习,挣快钱人多,特别是前些卖铁观音的人转过卖白茶的人多,还是老一套,就卖便宜的白茶,外围的白茶,反正喝茶人贪便宜的人多、不懂的人多。韭菜多,割了一茬还有一茬。 贪图老白茶的人多。老白茶品质好,养生功效大,前提是原料好、工艺好、保存得当,而不只是年份数字好看,更要品质好看才行。太多的茶人,遇见十多年的老白茶就两眼放光,以为捡到宝。 所以普洱乱、老普洱更乱,白茶乱、老白茶更乱,皆出此理。可最终,害的是整个行业、整个市场、整个喝茶人。 从去年开始,白茶市场是不是冷了很多很多,茶商都心知肚明,源头茶厂更是备受煎熬,只是嘴硬罢了,就看谁能死撑过去。各个茶城,白茶茶店,一连多日“不开张”的大有人在,甚至连个进店的人都没有,也很多。 所谓,一招致胜,那是心正、路子正,加上千百次的练习,长久的积累而成。不是“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就可以一见钟情、缘定今生。茶,还是日久生情最好!时间,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一直不假。 辨识白茶品质,找对人,不失为一个绝招。姐姐说的,带着茶在各店里喝,每个人都在“你好、我好、大家好”、“嗯,这茶真不赖,好,好!”的自嗨,鸵鸟主义,把头脑埋起来,屁股是要被打的! 一是前文说的,很多人还不懂白茶,更别说弄懂老白茶。二是不说真话,不敢说真话,大家都在茶城里经营,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你说这茶不好,说不定就是隔壁家的茶。你说这茶是做假做旧的,坏了人家的生意,第二天说不定就有人找上门来砸场子。这是线下经营茶的现状。三是不少愣头青,无知者无畏。姐姐来茶室带的白茶,对方不就告诉她说:“寿眉都不是白茶!”,听听,这话说的多么气吞万里如虎、慷慨激昂。 还是做批发茶的,就这常识,也敢出来给人家讲白茶。茶百科人也见到过太多,拿着云南月光白,死嘴硬,我这卖的就是福鼎白茶,恨的牙痒痒,哎…… 所找非人,带你上路,只会越跑越偏。人对了,茶就对了。辨识白茶之前,先学会辨识人,比茶重要。 “听过那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是最近网络上特别火的一句经典。来茶室喝茶的姐姐就是,喝了那么多普洱茶,却还是不懂白茶。这话有毛病吗? 有,懂普洱茶,不代表你就懂白茶。没有,懂了普洱茶,自然你也会懂白茶。 普洱茶也好,白茶也罢,前提皆是“茶”。这一共性存在。既然有共性,那就有辨识的共性。 比如香气和滋味,有没有、好不好、清晰不清晰、优雅还是粗俗、低沉还是高扬、短还是快、香能入水否、齿颊留香否、有多种变化吗、回甘生津不、身心舒畅不。。。 无论何茶,都是同理,且不管它是何原料、何工艺、何品类、何外形、何叶底等等,这些外在的,都先抛弃一边。 让听觉和视觉宕机,排除干扰。只管闭上眼睛,让嗅觉、味觉独留于心,静静品味,听从己心,身体会告诉你答案,这茶好不好。辨识茶品质,请相信自己的判断。 如果有一招一眼就能判断白茶品质、老白茶真假的法门,那就是喝。要对比喝,且还要喝好茶。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早在宋代就明白这个道理。 喝的多了,对比的多了,好茶样多了,口感自然到了一定高度,认知也自然到了一定境界。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还有什么白茶不能辨别,还有什么老白茶能入你的法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