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茶历史悠久。早在西汉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汉宣帝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置县时即设"?城县",县城所在地便在今名山境内。1956年在原产地建名山县后,"?"、"濛"(音同)两字通用,1957年正式定名为"蒙顶"。 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蜀守张若始造芽茶......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其味益醇香美。故西城诸产皆纳贡焉。今蒙山之茶自唐以来所植渐多,有大小种之别:大者称黄牙白毫;中者为银针之类";小者是"细紧纤秀如螺状,谓之雅州碧涧春早"。 从古至今,蒙顶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唐代是蒙茶的极盛期,当时不仅产量高,而且品种繁多。《新修本草·图经》、《酉阳杂俎》(卷二)、陆羽的《茶谱》、李肇《国史补》,以及杜光庭等历代名人都有关于蒙茶的记述。特别是宋代苏东坡品赏了蒙茶之后说:“吴人采嫩叶作团饼成片出售,一斤数十金”(《苕溪渔隐丛话》)。明代以后至清代中期,由于四川制罐业的发展及出口的需要,使绿茶有了较大的发展,《清异录》载:"近岁川省出砖形印模甚佳,用薄纸糊贮入窑烧炼,色青黑可爱","每斤值三四十文不等"。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加工制作绿茶工艺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从而促进了蒙顶茶的生产和发展。现在,蒙山的茶园面积已达1.5万亩以上,年产干毛峰500吨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