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口,瓷器术语,就是以酱釉作为器物的口沿涂料。 最早出现酱釉涂口沿的器物是明代成化官窑仿哥窑器物。为了做出比宣德仿哥窑器物更像的效果,成化官窑在仿哥窑器物的口沿上涂了一道酱釉,其目的是仿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 万历中后期瓷土缺乏,民窑只能使用较差的瓷土做瓷器,如此一来,瓷胎粗松、胎色灰黄的瓷器比较多。在这种灰黄胎上施透明釉,釉也变成了淡灰色。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景德镇开始流行在器物口沿施酱釉的做法,特别是在器物外口沿,最容易磕碰的地方涂酱釉,既能遮掩缺陷,又成为一道装饰。 进入清代,特别是康熙朝,几乎所有的瓷器口沿都施酱口边釉作为装饰。雍正至乾隆时期起这种做法渐渐少起来,但一直未断绝,直至民国,施酱口边釉的瓷器在民窑中还可以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