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六堡茶,半部茶叶外贸史。如果单从出口量和影响力来说,这个半部史的说法并没有说服力。但事物往往具有两方面,一面人所共知,另一面鲜为人知,有时回望历史恰是如此。 近代中国茶叶出口,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类型,一是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条线最为知名,它开拓茶叶影响力的疆土,欧美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甚至因波士顿倾茶事件等史实,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世界历史进程。 另一条线微小而隐秘,它的出口大多是对“自己人”,浸润几代华人衷肠。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社会传统,若不是万不得已,背井离乡并不具有道德正当性,而远赴海外更是难以想象的,这条线的出口量虽占比不多,但说半部史足矣。 下南洋与六堡茶 六堡茶的产地广西梧州,地处岭南一带,去考察之前,我并不熟悉那儿的历史,明成化元年,设两广总督驻梧州,这确实令外人惊讶,如同此地的六堡茶。茶叶影响了近代世界的进程,对于中国,它的节点是鸦片战争。 此前英国虽为海上霸主,但对未知的晚清尚还忌惮三分,由于茶叶等交易的长期逆差状态,最终打破了僵局,英国人缺钱,但还想喝茶,因此想到了贩卖鸦片。六堡茶的出口,并不是这条线的主要茶类,没有影响到世界历史的进程,而是在这段宏大的历史轴轮里,安居于另一条次线,熠熠发光。 明末到民国时期几百年间,无数的福建和两广华人,远赴遥远的东南亚,史称“下南洋”。他们或躲避政治动荡带来的灾祸,或秉承传统思想中光耀门楣的寄托,离家远行,开创前路。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政局动荡,加上东南亚矿业发达,南下人数剧增,据统计,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下南洋人数达到高潮,输出华工达200多万人。 人类每一次迁徙,都会给世界带来无尽的力量和感伤。这些人有坚强勇猛的意志,却又如此无力渺小,前往马来西亚的矿工给人的感觉更是如此。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而六堡茶在其中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 南洋炎热、潮湿,加上长期的体力劳动,华工容易患上中暑、风湿、关节炎等病症。六堡茶名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两广人的家乡茶,历来就有消暑热、祛湿气的说法。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六堡茶受到越来越多矿工的欢迎。 马来西亚茶叶商会会长、广汇丰茶行第四代继承人刘俊光也说过,六堡茶在南洋之初,是被当成药来喝的。每天饮用大量的六堡茶,成为那时华工的日常必需。台湾著名茶人罗英银曾这样描述:“在矿区泡六堡茶很简易,煮一锅水待水滚后丢下六堡茶焖一下便可舀取,矿工排队一人一壶茶,左手提粥,右手提茶进矿山。六堡茶不仅是慰藉大陆人(特别是两广人)的思乡之苦,也是矿工们重要的保命良液。” 甚至后来,马来西亚的矿区出现了这种现象,每当矿场招工时,矿场主都会强调“有六堡茶免费供应”,否则难以招工。正因如此,矿场主们才从广西梧州大量购进六堡茶,并以硕大的茶缸储存,每家矿场都会储备上十余缸六堡茶,以供工人们每天饮用。马来西亚锡矿全盛时期,六堡茶也顺势被大量引进马来西亚,开创了一段味觉情缘。 思乡与保命,确实是当时华工生命中很重要的两个命题。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很难想象离乡者在那时所面临的艰难,而一杯熟悉的茶汤下肚,那种慰藉或能从味觉上感同身受。 广汇丰、梧州中茶与家国使命 清末(1911年),35岁的广东人刘大志离开故土,如许多人一样,他来到马来西亚当锡矿工人,17年后,靠着自己的打拼,在吉隆坡的火治街创立了后来红遍马来西亚的广汇丰商店。起初,广汇丰经营菜籽、药材、茶叶和烟叶等生意,也兼为同乡将金钱和猪油汇回中国乡下,所以取名为广汇丰。据刘俊光介绍,他曾祖父乐善好施,重情重义,当年有新客同乡到吉隆坡必先到广汇丰暂时落脚,再寻觅他处。这是华人在马来西亚谋生创业与六堡茶相关的故事之一,也是乡情的见证,家族兴盛的开始。 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里,家国同构,国是大的家。追溯六堡茶的外贸历史,其实我们能清晰看到,那熟悉的家国命运抗争的心灵史。六堡茶外销南洋,是华工们的思乡保命良液。而在另一端,它的源头之一的六堡镇,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幅画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流转不断变迁。 四月初,我们在去六堡镇的路上,汽车行驶于狭窄的乡村公路,随着大地的躯体蜿蜒起伏,两旁草木丛生,时而遮天蔽日,时而视野开阔,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古时道路不通,那里唯一河道连通海洋的时空意义。那时每当产茶季节,大量茶叶从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 一边凭六堡茶联系世界,另一端靠六堡茶思念故土,家与国,都融进了一杯六堡茶里。 广汇丰茶行第三代继承人刘伟才曾回忆:“当时广汇丰主要是卖六堡茶为主,广东、广西籍的华人,无论是日常饮茶解渴,还是饭后消食养胃,都习惯喝六堡茶,于是我们就在店面门口最显眼的地方,设了一个六堡茶专柜,专门销售六堡茶。” 解放前,货源多是广东或者香港茶商那里拿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亚洲都被法西斯的阴霾所笼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六堡茶供需两端都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战后世界进入新的历史轨道,但“落后就要挨打”余音在耳,整个中国百废待兴。 梧州之所以在古时能成为两广首府,其实与它拥有三江交汇,黄金的内陆河道运输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这也是在交通闭塞的时代,六堡茶能走向东南亚以及整个世界的重要因素。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茶叶公司在梧州成立支公司(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前身),梧州中茶开启了六堡茶新的角色和使命。 当时受战争影响,1950年六堡茶的出口量仅为10吨。这个不仅是对六堡茶茶业本身,还是对整个国家的复兴重任来说都是不够的。直到1953年,梧州支公司开始对六堡茶实行挂牌收购,六堡茶出口量开始回升,1953年就达到了1110吨。 此时,马来西亚的锡矿产业虽不复当年勇,华工后裔也早已在当地落地生根,对一些人来说,六堡茶不再是保命茶,而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供需关系业已形成,梧州中茶开始与海外市场建立广泛联系。由于相关政治因素,马来西亚当时进口中国茶叶需要相关证件,随后广汇丰、联隆泰等七家茶行组成“岩溪茶行(马)有限公司”申请获得入口准证牌照,东南亚的六堡茶进入梧州中茶时代。 可以说,从这之后,直至2005年外贸茶叶出口许可证管理取消以前,整个东南亚进口的六堡茶都是梧州中茶出口的六堡茶。那是属于出口创汇的时代。梧州中茶里的年轻人说,觉得以前一个老领导很神奇,以前拓展业务,一身华丽衣服,风风火火,像交际花一样,现在退休了,身着朴素,过着极为平常的生活。这便是时代的印记,那时一切崭新,人人充满斗志。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广汇丰茶行进门位置摆放的还是六堡茶,品种从传统的茶饼、散装茶叶,到近几年出现的新包装茶砖、袋泡茶等,这些六堡茶主要来自梧州中茶。而在梧州中茶靠着港口的办公室内,进门正对的那面墙上挂着许多生产资格证书,梧州中茶的总经理张均伟说,这里面他最看重左边的两个证,其中一个是出口基地备案证书。这个证是质量安全的标志,这也是新时期,向前开创的动力。 见证香港股票的疯狂 1973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对六堡茶来说是春天,但对香港人来说却是噩梦。梧州中茶与香港的贸易始于上世纪50年代。香港德信行作为代理合作伙伴,进行对港、澳、台地区的转口出口业务。六堡茶也于那时风靡港澳地区,被香港人称为“陈茶”。上世纪六十年代,梧州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数年以来出口总额持续下降,直到1973年,大陆政府恢复对外出口,贸易有所扩展。 那年,广西梧州土畜产支公司(现梧州中茶)出口茶叶货值达59万美元,比1972年增长22.03%。此时香港正熟睡在用金钱编织的席梦思上,连续几年的股票“牛市”,增长了人们不劳而获的欲望,资本时代,人人都被赋予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性。连茶行业也不能幸免,过去在茶叶行购买股票的人数很少,股票的价格不断抢升,茶叶行内购买股票的人数激增,此时超过50%的香港茶叶行涉足股票市场,茶叶经纪们每天到经销商店面询问茶叶与股票行情。 香港本就有喝茶传统,而据港英统计,当时酒楼、茶叶行是香港茶叶消费的主要场所,占了茶叶消费总额的七成。股市狂飙,这种错觉就像是荷尔蒙,让人兴奋躁动。很难想象,人们一面喝着清幽的茶汤,另一面满脑子充斥着阿拉伯数字,以及各种算数题。 上帝让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香港经历了漫长的疯狂的“牛市”后,在1973年还是迎来了其历史上首次的大股灾。1973-1976年间,德信行每月定期寄往广西梧州土畜产支公司的《茶叶市场简报》(德信行有限公司编印,1973,现存于梧州中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段历史在茶叶市场上的影响。 “三月”,本月香港茶叶本销生意全面放慢。除个别脱销疏缺品种市道保持外,其他均转淡,主因香港通货膨胀急剧发展。“四月”,梧州口岸货源不继,供应再度紧张,月内仅到少量六级,连同库存全售清,至此六堡茶已无库存。 说来也奇怪,1974年,随着资本世界出现经济衰退,香港与澳门经济下行,对于茶叶的需求锐减,导致茶叶价格稳中趋跌,各类茶货底积压,各商行为减少积压而缩减进货。然而,中茶六堡却在逆市中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状态。据德信行统计,中国土产畜产公司(现梧州中茶)1974年对香港出口六堡茶222.75吨,货值19.6万美元,比1973年增量16.1%,历史就是这么奇怪。 在梧州,你可以听见当地人这样说,这里就是小香港啦。确实,梧州与香港紧密相连,更是这个地方六堡茶的福地,作为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六堡茶随着香港人的推崇,进而影响着整个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比如,1984年3月,中土畜总公司(现梧州中茶)和香港德信行联合在香港举办首次“中国特种茶出口洽谈会”。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与会的客商约400多人次,共成交特种茶3274吨。 而上世纪80年代,日本黑茶风潮兴起,六堡茶进入日本学界的视野,其中黑茶专家将积祝子教授就曾在一篇论文中说起,对于六堡茶的滋味口感来说,“这可是香港和广州不可欠缺的一种茶。”所以虽无直接史料研究证明,六堡茶传入日本是因为香港,但其对这种传播的影响是一定的,后来六堡茶的保健功效被日本学界发掘,这就直接推动了梧州中茶的黑盒六堡茶,以神奇中国茶姿态风靡日本。 尾记 如果说,大量出口到欧美的红茶在英国形成了英式下午茶文化,而六堡茶在南洋却是外出华工们思乡保命之物,从人生际遇来说,后者更令人动容。外贸史一方面是经济,另一方面则是家国流变的心灵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