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无论生茶熟茶在压制成型(即便是散茶)后都有一个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后期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普洱茶的“仓”。“仓”是什么?“仓”就是放茶的仓库,后来被引申为茶的存放环境与方法。茶在香港存放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香港仓”。 南方年平均温度和湿度都比北方高一些,所以茶在存放过程中的转化速度要快一些,大家基本上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在南方存放一年抵得上在北方存放好几年。事实确实如此,02年的饼茶在广州放了5年以后已经非常好喝了,而在北京存放了7、8年的好些茶都还不行。这里不论是与非,就茶论茶,我们只是想说明一点: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仓储环境也就不一样,同一批茶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存放出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各地茶友对于茶的仓储情况的理解,也会因为个人接触不同仓储环境下茶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喝得多了便会有更多的比较和理解。 茶界常有“湿仓”、“干仓”之争。所谓“湿仓”(或称传统仓储)是指人为提高或者保持仓储温度、湿度的做法,而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存放则可称之为“干仓”(或称正常仓储、自然仓储)。现在看来,南方(包括香港)实在是太潮湿了,即便是正常仓储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湿的季节防潮,存放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受潮,不过这种现象比人为故意做湿仓要轻得多,开汤后有的也有轻微的仓味,也有的基本闻不到仓味,汤色比所谓的干仓茶要浓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干仓到湿仓不是跳跃性的变化,这中间的区别与变化也是渐进的、连续的。 对干仓的看法,不同地区的喝茶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一片88青饼,多年前在香港喝茶人眼中基本还属于入仓后尚未转化到位,青涩气还有,还不能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难得的干仓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实在是很棒;而这片茶到了习惯干燥的西北茶友眼中,彻头彻尾一个湿仓茶,在他们眼中,二十年陈期的干仓茶,汤色还是棕黄色的。 坊间常能听到“纯干仓”的提法,应该说“纯干仓”的概念也有点绝对化,也不科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即便一款茶经过十分潮湿的环境存放,闻起来不好闻、喝起来十分的不适口,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一款好茶,但它不是毒药,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作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应该对此有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理解。(本文来源:普洱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