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角茶助学的故事

2023-6-18 17:13| 发布者: 海阔中文网茶叶频道| 查看: 81| 评论: 0

摘要:   李清照(1084-1151年),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由于家庭的熏陶,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  她的诗词清丽婉约,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她前期的词章 ...

李清照角茶助学的故事 

  李清照(1084-1151年),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由于家庭的熏陶,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
  她的诗词清丽婉约,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她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除了婉约,李清照的词风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她敢于发表政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她不甘屈辱投降,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

李清照角茶助学的故事 

  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才女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婚后的李清照,在爱情的感召下,文思泉涌。她是幸福的,她在两首《如梦令》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抒发的是幸福之情。同时,她又是“孤独”的,做太学生的赵明诚往往一个月只能回家两次,李清照便常常在相思中度过。思念化作了千古名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金石学家的赵明诚,才学较妻子略逊-筹。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
  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杂抄在里面,不写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甘拜下风。
  他们婚后的家庭生活并不优裕,但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夫妇二人填词吟诗,时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他们为“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明诚竟辞官不做,夫妇“屏居乡里”十多年。清照常常雪天“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明诚常为搜集金石名画四处奔走。每得佳句或真迹,常摆宴祝贺,举杯畅饮。李清照对这一时期的乡居生活非常满意,“甘心老是乡矣”。这从她把自己的居室称“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中可以感受到她那恬适的心境。青州老家隐居的时期,他们共同讨论诗词,研究金石,收集书画,校对古册,真是其乐融融。常常是夫妻俩一边做学问,一边品茶,雅趣横生。每当饭后,他们就坐于藏书满屋的“归来堂”书屋里,煮上茶,然后随便讲一件史事,谁先说出这件事在某书、某卷某页,谁就可以先饮茶。李清照博闻强记,才思敏捷,常常占先丈夫一筹。每当这时,李清照便得意地开怀大笑,然后夫妻对饮,以茶助学。夫妇治学严谨,青灯黄卷之中,孜孜以求,相互激励。一杯清茶,成了他们辛勤向学的见证;一杯清茶,为夫妻间的挚爱、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平添了一段清奇的风韵;一杯清茶,更显现这对年轻夫妇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相濡以沫、挑战自我的高尚人格。

李清照角茶助学的故事 

  清代大戏剧家洪升有《四婵娟》杂剧,共四折短剧组成,其中一折就是《李易安斗茗话幽情》,写的就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和赵明诚烹茶捡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出自李清照为其夫君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写的《后序》中:“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仕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图穷而志不屈。”
  公元1129年8月18日,对李清照来说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赵明诚离她而去,死时没有留下任何话语。她忍受着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巨大痛苦,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和充满伤感和悲愤的词章,并在颠沛流离之中,带病坚持整理、校勘了《金石录》,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28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相关阅读